◆李军
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环境教育的开展,需要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支撑。应该以课堂渗透、职业培训、体验式教育等各种方式,探索环境教育的专业化机制,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正是长期、深入、系统开展专业化环境教育的尝试,也是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行做法。
如在邻国日本,就建立了不少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甚至很多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站,学校的农业示范田,公园绿化的堆肥地,都是可以让市民和学生学习、参观、参与的环境教育基地。而在我国台湾,近年也兴起以自然保护区或城市郊野公园等发展而成的自然教育基地。每个基地都配备专门的自然讲解老师,并设计出结合本地自然环境的课程,长期为周围社区的学校、家庭、企业等提供欣赏自然及环境教育服务。
前不久发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提出的“十三五”环境宣教目标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公众知行合一,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这对未来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创新环境宣教理念,丰富环境宣教手段,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的环境教育活动。
一般认为,环境教育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即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有效的环境教育,一定是既能向公众传授“关于环境”的知识,又能引导“在环境中”的体验,同时推动“为了环境”的行为改变。
以前,我国的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环境教育,大都以单纯灌输环境知识为主。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最后往往会沦落为空洞的说教,很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厌学心理。随着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参与式、体验式的环境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更直观、更有趣、更易于理解,容易激发公众学习环境知识的兴趣。这种在兴趣引导下通过参与而获得的关于环境的知识和形成的价值观,往往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并且让公众做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科学、生态、人文、哲学等众多领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持久深入的环境教育不仅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更需要有专业化的场所和内容设计。环保科普基地是向公众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科学素质的单位或场所,通过开展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科普活动,能够增进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了解、理解、支持和参与,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践行环境保护。
但相较于南通市,全国很多地方环保科普基地的建设力度逊色许多,不论市区的公园,还是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很多都没有把环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有的虽然挂着环保科普基地或者环境教育基地的牌子,却很少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究其缘由要么有力无心,要么有心无力。
从实践来看,真正的环境教育基地需要具备3个基本的要素:第一是专业的教育场所,包括现有的教育设施和环境资源;第二是专业的教育内容,即可以面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课程设计;第三则是专业的环境教育工作者。这三者的结合,才能让环境教育基地有效地运营起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可喜的是,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教育日益重视,很多地方建造越来越多的公益性环境教育场所,这些场馆的建立完善必将为环境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环境教育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