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日前发布了首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本次调查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北京、湖北、甘肃 3 省(市)15~69 岁常住居民 3000多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确定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目标和提升重点提供依据。
那么,调查发现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未来应着重从哪些方面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就此,记者采访了项目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主任朱忠军。
居民对环境与健康问题高度关注并具有强烈的风险感知,但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整体偏低,仅为8.41%
环境与健康素养是居民对环境与健康问题具有理性认知、对常见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积极采取行动主动应对等的综合反映。朱忠军表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与健康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然而,此次抽样调查却显示,调查地区城乡居民具备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8.41%,即每100个15~69岁的居民中只有不足9人具备环境与健康素养。居民具备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为20.11%、5.85%和24.27%。这些数字表明,调查地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整体偏低。
调查还显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随城乡、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农村、低学历、高年龄段人群素养水平整体较低。不过,调查也反映出,居民对环境与健康问题高度关注并具有强烈的风险感知。
朱忠军表示,绝大部分居民了解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但理性认知、知识储备不足。
他举例说,日本福岛核事件发生后,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抢购食盐风波。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公众有了环境健康风险意识,但却不知道在什么样条件下会发生人体健康危害,以及如何甄别信息和科学应对风险,所以才会造成盲目听信谣言甚至传播谣言。
那么,此次调查是如何来分析评价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的呢?
调查报告指出,分析评价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评价城乡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其中,问卷得分达到总分70%及以上的居民被判定为具备环境与健康素养,而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就是具备环境与健康素养的人在调查总样本所占的比例。
二是基于“知识-行为-技能”理论模式,从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个方面评价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
三是以突出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为导向,结合问卷具体问题的回答情况,分析对重点关注内容掌握或了解情况。
对于此次调查结果,朱忠军表示,测评内容是依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9月发布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确定的,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获取样本,对各关键环节实施了严格质量控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他同时也强调,由于受时间、经费和调查方式所限,研究仅抽取3个省(市)开展调查,结果难以适用于全国。希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本地区的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工作。更希望能够开展全国性的常规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采取素养提升行动。
绝大部分居民了解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学理性认知,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也明显不足
那么,到底什么是环境与健康素养?
《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指出,环境与健康素养指人们获取并理解环境与健康基本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对常见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树立科学观念并具备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掌握正确的理念是提升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基础,把握基本概念是理解、判断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前提,养成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具备相关技能是环境与健康素养的重要体现。
此次抽样调查的报告指出,居民高度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与局限于表面感知、素养水平不足之间存在强烈反差。
从3省(市)调查来看,对基本理念有关测评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超过80%,且城乡居民没有明显差异,反映出绝大部分居民已了解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
但朱忠军也表示,居民普遍对环境与健康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不足,如没有暴露就不会有影响、不存在零风险等问题的正确回答率仅 27.84% 和 22.01%。另外,居民普遍了解自我防护及预防的重要性,但自身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进而维护健康的参与意识不强。
居民对于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如何?
据介绍,从答题情况看,居民对空气、水、辐射、铅污染等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有关科学知识掌握不足,相关问题正确回答率低于30%。居民对雾霾防护、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行为知识掌握也相对较低,正确回答率低于 30%。
在基本技能方面,朱忠军告诉记者,城乡居民对信息获取渠道上的认知没有明显差异,但城市居民对信息理解能力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总体上看,城乡居民普遍掌握了信息获取、应对突发事件、投诉和维权的简单技能和常识,但涉及到具体操作细节时,城市居民操作能力明显强于农村居民。
调查报告强调,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已构成对环境与健康工作发展的实质影响,提高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素养低不利于个体维护健康,也会影响风险交流,应补齐基本知识短板,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整体水平
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低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朱忠军坦言,仅一般性地了解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不深入理解环境污染如何危害健康、危害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减少危害等,很难对环境与健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这既不利于个体保护环境、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也妨碍环境与健康风险交流,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他举例说,通过近些年的科普宣传,现在很多人都一定程度上知道了雾霾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但出现雾霾天气时,还是会有很多人出门不戴口罩,甚至重度污染天气还进行户外锻炼。
朱忠军强调,公众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采取正确有效措施,维护自身健康。
对于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低的原因,朱忠军分析指出,从调查得出的分类素养水平数据可以看出,基本知识掌握不足是导致整体素养水平不高的最直接原因,即便是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高学历、低年龄段人群,其基本知识分类素养也是明显“短板”。
他表示,缺乏环境与健康基本知识会影响基本理念的形成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为行为的形成需要以基础知识普及和基本信念形成为基础,并以技能掌握来支撑行为改变。
调查还显示,不同人群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城市居民素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朱忠军认为,这可能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文化程度,以及科普投入力度、覆盖率和可及程度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不过,他也指出,环境与健康主题至今未成为社会科普的重要内容,主流科普宣教活动长期偏重通过口号、标语来灌输重要性认知和倡导有关理念、意识或行为,培育个体理性认知、塑造自身行为所需科学知识的供给不足。
因此,朱忠军建议,应加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环境与健康知识供给,填补基本知识不足的短板,从而促进理念的形成、技能的掌握及行为的养成和巩固。
□ 对策建议
开展常规监测 制定差异化目标 加大知识普及力度
全面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
针对此次调查的结果,课题组对提升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给出了具体建议。
一、大力推进环境与健康知识普及传播工作,提高全民素养水平
课题组建议将环境与健康素养作为公民基本素养之一,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政府部门将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全民素养提升规划。整合环保系统内宣教、科普资源,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加大环境与健康知识传播的力度。推动将环境与健康知识纳入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孩子的环境与健康素养。同时,建议居民个人从自身做起,树立科学理念,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针对不同区域和人群制定差异化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目标
针对城市、低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应在进一步提升基本理念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加强有关环境与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强化行动技能;针对农村、高年龄段、文化程度较低人群,提高对环境与健康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是当务之急,促进基本理念的形成。
三、常规开展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
建设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网络,连续动态监测素养水平,全面掌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环境与健康素养现状,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交流,促进各方形成最大共识,以共识促共治。
□ 健康科普
“环境与健康素养”与“健康素养”有何区别?
对于两者区别,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项目组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若涛表示,“健康素养”和“环境与健康素养”有一定的关联,在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项目设计过程中,也学习和借鉴了健康素养调查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如在概念或定义模式、内容构成维度、调查方法上等。
但两者在问题导向上不同,“环境与健康素养”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与健康影响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调查问题中含有很多环境保护的内容而并不完全是健康方面的。同时,考虑到风险防范是环境管理发展方向,从工作需求出发,在核心内容组织上,适当突出了与“风险交流”及“风险沟通”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