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州的企业来说,卖了多少钱不是重点,而是一种殊荣,说明这家企业有担当。
绿色、低碳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已经成为“过街老鼠”。绿色发展“在路上”的苏州,前天以自己的方式迎接第四个全国低碳日,不仅举办了以“蓄势碳权交易,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论坛,还宣布全市将有百家企业纳入碳交易。这无疑说明苏州的绿色企业阵容又壮大了,可喜可贺。
记得多年之前,苏州的太仓就有企业碳交易成功,用自己的绿色为企业挣了颇为可观的一笔钱。碳交易是世界通行的做法,是联合国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而制定的公约。通过“公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这样那些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做得到位的企业,在理论上排污量就会由于排放远低于行业水平、国际水平而“富余”出来,企业就能用自己的绿色卖钱了。
苏州是深受资源、能源瓶颈制约的地区,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制造业发达,排污企业众多,污染排放的基数大,而污染物总量减排又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约束性指标、硬任务,因此“分灶吃饭”、分兵把守的各区域都面临着污染减排的巨大压力。每年苏州都有一批建设项目因为受到排污指标限制,被劝退、拒批。仅2015年就劝退、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79个。
严格把好增量关,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既有存量,苏州则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提标改造”,来逐步提升排污企业的绿色“含量”,譬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标准经过几轮改造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级A标准,“十三五”时期还将进一步抬高门槛;在张家港、太仓已经有火力发电企业经过新一轮改造,排放指标更是大大优于国际标准。对于改造无望的排污企业,苏州结合转型升级,坚决予以关停、淘汰。仅2015年就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116家。可以这么说,不少项目可以在其他地方生存,但在苏州则不一定能行。因为,在事实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苏州已经形成了“苏州标准”。
既然即使花钱买了排污指标在苏州也没法使用,那么,参加碳交易,对于苏州的企业来说,卖了多少钱就不是重点,而是一种殊荣,说明这家企业有担当。
□王伟民
转自: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