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空气质量好,饮用水水质也不错。托太湖、阳澄湖等几大湖之福,周边的休闲场所也比较多。总而言之,在苏州生活,很宜居。”这是一位生活在苏州的园林工作者的切身感受。
宜居,让包括他在内的600多万人在这里安心扎根,也让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然而,对于生态红线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37.76%、总面积达3205.52平方公里的苏州来说,兼顾保护与发展,实非易事。转型,成为不二之选。
苏州,这座面积不足全国0.1%的名城,在创造全国2%GDP的同时,也保存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了苏州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生态红线的红利已经开始显现。
一个村子的改变——
“环境好了,不是让老百姓守着山水没饭吃,而是让青山绿水的成果惠及老百姓,真的变成‘金山银山’。”
吴中区坐拥3/5的太湖水域、4/5的太湖峰峦、184公里的太湖岸线,保护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根据《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吴中区的生态红线涉及10类19个区域,总面积达1943.24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这一比例在江苏省排第一。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身处红线之内的吴中区金庭镇,一直在寻求发展突破口。
采石业曾是金庭镇元山村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但随着苏州市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太湖周边的采石企业纷纷关闭,身处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的元山村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旧有的经济来源断了,生存成为现实问题。“转型,是我们必须做出的改变。”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元山村党总支书记屠静艳告诉记者。
“这就是我们丰收的果实。”手捧着沉甸甸的西瓜,屠静艳说,“宕口复绿是第一步,通过几年的努力,植被正逐渐恢复。第二步,我们与太湖大桥另一端的香山街道墅里社区达成合作意向,成立果蔬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共同建设蔬菜基地。”
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一现代农业基地的前身竟是太湖边上废弃的采石宕口。
据屠静艳介绍,项目分3期实施:一期主要是开辟农田,进行无公害的设施大棚和露地蔬菜种植;二期是上马阳光餐厅、土地认养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三期是将科技、人文等要素更多融入农业生产,推出爱情园艺、乡村音乐派对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基地一期工程已建起总面积7500平方米的3个联体大棚和2.8万平方米的单体大棚。
农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村集体带来收入,还解决了老年劳动力闲置的问题。
在农业基地建设之初,绿色环保的理念就已经树立。“我们的果蔬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指着一旁源自太湖的引水口,屠静艳说:“我们的蔬果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是喝着太湖的Ⅲ类水长大的,肥料是太湖中打捞上来的芦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里有了新的解读。
头顶蓝天白云,田地里盛产瓜果蔬菜……群众对生态红线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在这里得以实现。
不止于此,从江苏省范围来看,在全省农业现代化指标监测考核中,苏州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91%。
“村内经济成功转型,镇子同样也在转型,村镇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金庭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局长吴万建表示,农业旅游的强势劲头正在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致富,有望了。”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旅游、带动区域发展,金庭镇正在铺设一条5车道的环岛公路,将金庭岛、长沙岛、叶山岛全部串联起来。
一边是烟波浩渺的太湖风光,一边是错落素雅的自然村落。“等到那个时候,金庭还会来个大变样。”吴万建说,“环境好了,不是让老百姓守着山水没饭吃,而是让青山绿水的成果惠及老百姓,真的变成‘金山银山’。”
像金庭一样,曾经发展无路、最终转换思路依靠良好生态环境找到出路的,还有生态红线区内的东山镇。
作为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取景地,东山精细打磨的不仅是生态美,更有城乡美。
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万家生态林位于东山环岛路北望村的太湖边。2013年一期建设的是1.5公里长、50米宽的红桔林保护带,目前已经初具雏形。
同时,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东山还将结合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企业认养的方式,带动红桔产业发展。
2014年5月14日,东山镇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第八届中华宝钢环境奖城镇环境类优秀奖。
“优势是生态,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这片山水。”这是东山一直坚持的生态经济理念,也是东山赢得环保大奖的秘诀。
一个渔民的转身——
“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又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即便不能再打鱼,我也开心。”
“以前看我们这里,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水荡。现在大不一样了,基础设施建起来了,景观有了,植物多了,连白鹭都飞来了。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即便不能再打鱼,我也开心。”张山男,这个原本靠世代打鱼为生的渔民,如今收起渔网,举家搬迁上岸,成为了常熟市南湖生态创意园的一名员工。
提及搬迁原因,张山男说,因为他的家正好位于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的南湖湿地内。
2013年,根据江苏省及苏州市的整体规划,常熟市划定了4类7个区域的省级生态红线保护区,红线区域面积为164.8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06%。
“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附加在如此大面积的土地上,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常熟市环保局生态科科长薛翔说,以南湖湿地为例,围绕湿地的建设,政府先后投入9.6亿元,实施了退渔还湖、湖堤景观营造、乡村观光休闲等修复工程,搬迁了5家工业企业,取缔了15家畜禽养殖场,完成了118户485名渔民的安置和20户农户的搬迁。
如今,穿行在以湿地为核心的南湖生态创意园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生态水乡、江南人家”的景观。
“能够安心工作,正是因为政府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张山男说,在退渔还湖的过程中,除了领到不少生态补偿款,家里还分到了两套房子。“像我一样的渔民,在园区中还有8个。”
渔民到员工角色转变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决策需求;不起眼的水荡变身生态创意园的背后,则是地方政府依托湿地特有环境条件,以生态红线促进经济转型的延伸。
和南湖湿地一样,如今常熟还有另外一张生态名片——沙家浜。
“此时的沙家浜,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红色记忆中的沙家浜。”沙家浜镇政府环保办主任李俊说,以前的沙家浜拥有的只是悠久的革命历史文化,并没有给常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环保力度加大,沙家浜湿地又被划入生态红线保护区。
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沙家浜谋划转型。
于是,沙家浜依托绿色生态、革命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先后建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区、实景演艺区、芦苇水陆迷宫、横泾老街影视基地等功能区域,逐步形成了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休闲养生游等旅游产品,成为常熟独具特色的度假胜地。
2014年,沙家浜风景区接待游客210.1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1033.83万元,其中门票收入5953.3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99%、14.72%和3.6%。
“这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李俊说,“一路走过来,我们发现,环保与发展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为了好的生态环境,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关停,再引进一些绿色产业,促进当地的生态发展;而好的生态环境又会反哺当地,给一些绿色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反哺的效应已经显现。
正是看中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印象”团队已经与沙家浜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将以“沙家浜”为题材,打造大型芦苇荡实景演出。
根据苏州市财政部门的统计,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9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2%,比“十一五”末提高5.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7%,比“十一五”末提高22.6个百分点。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传真:0512-62553899
邮箱:zyz@aepva.org
网址:www.aepva.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普惠路456号
生态红线带来生态红利,苏州将超1/3面积划为生态红线区域,推进转型
作者:中国环境报 时间:2015-7-16 16:05:40
相关阅读
上一篇:
环保部:力争六七年内遏制土壤污染恶化趋势
下一篇:
2015"碧水蓝天”环保奖项揭晓